- 大败局Ⅰ
- 吴晓波
陈伯顺一案发生在三株鼎盛的1996 年,而其引爆则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两年后。
1996 年6 月3 日,湖南常德汉寿县的退休老船工陈伯顺在三株"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承诺打动下,花428 元买回了10 瓶三株口服液。据陈家人介绍,患老年性尿频症的陈老汉服用了两瓶口服液后夜尿减少,饭量增多,但一停用又旧病复发,当服用到三到四瓶时,老汉出现遍体红肿、全身瘙痒的症状,第八瓶服完,陈老汉全身溃烂,流脓流水。6 月23 日,老汉被送到县医院求诊,医院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其后,病情不断反复,9 月3 日死亡。
陈老汉死后,其妻子、儿女一纸诉状把三株告到了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
此案发生时,正值三株口服液红遍全中国,跟其它许许多多与三株有关的诉讼案件一样,它只在湖南当地很小的范围内传播,远远还没有演变成一件全国性的新闻事件。案件的审理,也因种种原因而一拖再拖,几乎要不了了之。可是到了1997 年底,案件突然峰回路转,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当年初,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把陈老汉未及服用的两瓶三株口服液送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作检定,该所最终拿出一份检定号为SJIS970667 的报告,称:"未检出双歧杆菌等活菌;豚鼠过敏试验阳性;小鼠安全毒性试验阳性并经病理检查,心、肺、肝、脾、肾和胸腺均有病理改变。该检品为不合格制品。"
据此报告,1998 年3 月31 日,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三株公司败诉的—审判决,要求三株向死者家属赔偿29.8 万元。
到此时,由于各种原因,常德一案已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一审判决后,当即有20 多家媒体进行了密集的报道,其标题均为《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
这条爆炸性新闻,对于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三株公司无疑是毁灭性的一击。吴炳新承认这是"三株陷入创业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据说,他在得知这一判决后大病20 天,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病中他还在喃喃道:"我不要求什么,只想给民族做点事,如果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了。"
"吃死人"新闻的曝光对一家完全依靠信誉和臼量来支撑品牌的保健品公司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从当年4 月下旬开始,三株的全国销售额急剧下滑,月销售额从数亿元一下子跌到不足1000 万元。从4 月到7 月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6000 名员工放假回家,口服液的库存积压达2400 万瓶,相当市场价值7 亿元。5 月,江湖上四处传言,三株已向有关方面申请破产,由于欠下巨额贷款,其申请最终未被批准……
如同一位内功虚弱的"强人",仅仅遭遇轻轻一击,三株集团便委顿失神,陷入了可怕的"病危期"。昔日那些对三株的作风和做法敢怒不敢言的同行和企业界人士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一股前所未见的"墙倒众人推"的怒潮迎面汹汹而来。
1998 年6 月16 日,首届中国企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综合剖析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陕西金花集团的副总裁金迪安突然上台对三株发难。而此时,大病初愈的吴炳新作为代表正端坐台下。
金迪安显然是有备而来。他开口就指斥三株集团是中国保健品市场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
据他调查,三株的营销体系是建立在销售人员给别人回扣基础上的,这给社会带来不好风气的同时,也给自己堵了后路。"因为虽然三株营销体系很大,但这不是强有力的网,而是一个用沙子垒起来的塔,沙子毕竟不牢靠,塔将很快倒掉。"
这位言无禁忌的副总裁还十分生动地用"十天十地"来为三株画了一幅像:声势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场昏天黑地,经理花天酒地,资金哭天喊地,经济缺天少地,职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欢天喜地,还市场经济蓝天绿地。金迪安最后说:"总裁吴炳新应该痛定思痛,如果不悬崖勒马,就死定了。我奉劝三株老总读一读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
迄今中国企业界,没有一家企业的领导者以这种不无刻薄、尖锐的语言,面对面地批判另一家知名企业。据亲临剖析会采访的《名牌时报》记者称,金迪安发言时现场掌声最响,笑声不断。由此亦可见,三株在当时确乎已成"众矢之的"。
会后,吴炳新对金迪安的发言表现出罕见的宽容。他发表了一份数百字的、让人读后如坠云雾的《吴炳新告白书》,其中唯一一句让人读懂并完全体现了吴氏经营理念和作风的是告白书的第一句话——"没有利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这个企业怎会如此脆弱?"
一家年销售额曾经高达80 亿元——迄今中国尚无一家食品饮料或保健品企业超过这一纪录——累计上缴利税18 亿元、拥有15 万员工的庞大"帝国"就这样轰然崩塌,淡出舞台,竟听不到一声惋惜和同情。让人更感唏嘘、浩叹的是,到烟消云散、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后的1999 年4 月,突然传出一条新闻:三株公司在汉寿县老汉陈伯顺的官司中二审胜出。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新闻稿称:新华社北京4 月2 日电:三株公司董事长、总裁吴炳新日前在此间向新闻界出示了一份盖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章的民事判决书。这一终审判决书说,现有证据不能认定陈伯顺死亡与服用三株口服液的因果关系,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改判,撤销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驳回三位原审原告的诉讼请求……据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专业单位提供的检定报告和学术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三株口服液是安全无毒、功效确切、臼量可靠的高科技产品。
这是一个迟到的"胜出"。对于已经陷入万劫不复深渊的三株公司来说,它除了能够证明自己在陈伯顺一案中的确是清白的之外,已不再能证明什么了。此时,三株的200 多个子公司已停业,几乎所有的工作站和办事处全部关闭。
吴炳新痛言,一起不明不白的官司,让三株损失数十亿元。数以百计的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了三株胜诉的新闻,可是,整个舆论的走向却已经显得十分的冷静了,大家在谈论的似乎是一件已经十分遥远的前尘旧事了。曾经在1 年前率先报道了"探寻三株破产传闻"的《中国经营报》在这条新闻的最后加了一条余音袅袅的"记者附记":一件消费纠纷案件几乎毁掉了一家大型企业,这个案件所爆发出的能量应该说是毁灭性的。这件事情促使我们思考,消费者走上法庭、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是不是有些问题?但是,反过来我们也许要问:一个年销售额达80 亿元的企业如何轻易地就被这样一个消费纠纷案打败,这个企业怎会如此脆弱?
2000 年2 月美国出版了一本题为《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 位百万富翁进行了调查。在谈到为什么能成功时,受调查者竟没有一位归结于"才华",而最普遍的一个回答是: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的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有贤内助。诚实,在这里被摆在了第1 位。这里的诚实,似乎开非指某个人的禀性,而更在于—个企业或团队的共同的素臼,一种生存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