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1-2015年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代表作
- 沈洪杰、郭淑艳、谭智敏
金色笔记
《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作品。《金色笔记》通过 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个人生活和追求,表现了20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现状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这也构成了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生信念、文学创作以及审美形式的思考与探索。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大胆的改革与 尝试。
作者把五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黑色笔记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的轨迹。四本笔记于是成为一个不安宁的灵魂的四道反光。而最后的金色笔记,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
2007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内容简介
《金色笔记》是一本《自由女性》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黑色笔记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笔记代表政治生活,黄色笔记代表爱情生活,蓝色笔记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学的表述,一份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 反映着主人公在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里迷乱失重的灵魂。
创作背景
这部小说发生在1957 年或是1958 年。20 世纪50 年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越南战争、美英苏的军事扩张、氢弹试验、冷战爆发等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二战后,世界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整个世界充满了暴力、恐怖和混乱。精神分裂症、疯病成了社会文化的主题。
作为一位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成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也染上了那个时代的小说创作风气。她的创作发展轨迹,体现了二战后英国当代小说家在实验与革新的大语境下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对现实主义的传统难于割舍,仍力求通过文学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小说创作形式已不再能够 胜任当代现实生活的表达,意识到小说必须有所变革与创新。
人物介绍
安娜
安娜是作家、莫莉是演员。安娜和莫莉都是离了婚的单亲家长,各自有工作。在各节“自由女性”中她们每每在莫莉的厨房会面,讨论生活中和思想上的难题。她们一直在苦苦探求,不愿盲从,也不肯随遇而安。然而她们这样的女性并不“自由”,相反却陷在重重困境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思想危机。安娜们曾热忱介入谋求变革的政治活动,后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困惑,被深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但另一方面她们对资本主义现状仍多有批评,不能无视世间的剥削压迫、冲突动乱而心安理得地吃一份中产阶级的黄油面包;对世界大同的理想,对左派事业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联系。由于思想上的惶惑,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信心也几乎消磨殆尽,这尤其体现在安挪的“写作心理障碍”中。
莫莉
莫莉准备和一名“进步的”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业,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拟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并参加工党。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崩溃是《金色笔记》的核心主题,这通过小说非传统的结构表现出来,小说开放性的结构强调了主人公的意识碎片化以及她生活与写作因此而来的形式丧失。编著者没有围绕某个论点展开品评,而是依照“自由女性”以及五本笔记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对每一部的情节、内容分别进行单独介绍和梳理。这样一种结构与方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复归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莱辛研究的某些特点,注重对于内容的梳理与细读分析,从阅读感受和经验出发来解读作品,而不是运用“理论”或“主义”来进行论证。
《金色笔记》的主体故事“自由女性”若从中抽出来连接成章的话,本身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短篇小说。它以传统小说的历史性叙述方式结构建立了文本主要的情节脉络,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外视角,讲述了离异带着孩子的安娜的生活,并在其叙述中又包含莫莉的故事。这是两个有着相同背景、相同经历的女人,她们标榜自己是“自由女性”,却在生活、家庭、事业等一系列问题上矛盾、挣扎、探索。作者通过自由女性的叙述,探讨了女性如何在分裂、混乱的人生中走向统一,实现自由,而这又构成了《金色笔记》在 叙事框架中的外 叙述层。
小说的多重结构是与作品的多重主题相对应,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
《金色笔记》是对安娜·伍尔夫的研究。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受困于之前的写作困境和她的自传体小说的巨大的成功,安娜挣扎于找到一种方法来让构成她人格的多个自我结合到一起并且使自己的生活不再痛苦。害怕混乱、无序的打击,她决定用四本笔记记录她的生活。这四本笔记分别是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每一本笔记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黑色笔记讲述了安娜· 伍尔夫作为一个作家的事;红色笔记主要关注政治;黄色笔记是安娜基于自己的经历编造的故事;蓝色笔记是一本日记。这部小说分五部分讲述了安娜和她的女性朋友莫莉的生活和工作。这些笔记在一本叫做《自由女人》的小说中交织着,这部小说以上帝的视角讲述着安娜的生活。当故事发展到最后,安娜在精神崩溃中放弃了她的多个自我,写下了一本单本的金色的笔记。《自由女人》和金色的笔记这部分和另外四本笔记组成了《金色笔记》这部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本文只涉及这部小说关于精神和文学的崩溃以及突破的部分。
最值得注意的也是被讨论的最多的是这部作品的结构。这部小说被分成很多个部分,承接这些部分的是安娜写的四本笔记。“安娜”也是《自由女人》的主要人物。在《自由女人》这部小说的最后,这四本笔记交织成为一本笔记,这表示了自我整合和自我治愈。
这部小说的结构本身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崩溃和突破。与此同时,金色的笔记的出现暗示了整合是可能的、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代表安娜混乱灵魂的四本笔记最终整合成为代表真实的金色的笔记。安娜的灵魂变得和谐了。自我和谐的最高状态就是灵魂和谐。
最后的这本金色的笔记,代表着真实的意义:世界是不完美的,生活是充满讥讽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其他的冒险,对于残疾的、敏感的女性来说,追求那些真实和完美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当遇到更坏的事情时,可以下意识地忍受或是处于一个消极的状态。无须担心这种状态,只需等待情况的转变,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等待是很强大的力量。你要有草的韧性。不要强迫这个世界适应你,你需要适应这个不完美的社会。你可以在这个无序的世界生存并且和这个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和这个世界妥协,实现性别之间和谐共处和自我的和谐,人类才能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和谐意味着永远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个体独立和共生共存。
写作手法
《金色笔记》(《女性的危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在这部作品里莱辛打破了她以往所采用的按时序叙事的写作方法,从数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表现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吴尔夫的生活。人名具有象征意味,就象玛莎·奎斯特的姓(Quest)意为“追求”,安娜名字中的“弗里曼”(Freeman)意思是“自由人”。
叙事结构空间化
小说的空间化不仅指有形的物理空间,也指抽象空间、心灵空间。《金色笔记》实现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向多重叙事情境的空间转换,并创造了时间空间一体化转换的叙事格局,所运用的多重叙事情境下的叙事策略构筑了多丽丝·莱辛的“叙事话语”并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小说多重叙事情境构成了多重意蕴空间。
莱辛作品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浅显背后所隐藏的深邃意义。莱辛作品不以故事取胜,而是以厚重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征服读者。
人物心理空间结构
叙事空间中人称变换、叙事视点自由切换促成了一种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叙事时间上的混乱对社会事件的共性呈现,与多样文体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造就了艺术内在的张力。《金色笔记》在叙事架构中表现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这种空间建构,反映在作品中既有物理空间又有人物心理空间,这更增加了小说的阅读乐趣和开发潜力,例如,苏格大娘的精神分析治疗所等。这些物理空间的建构为人物心理空间建构提供了条件。
莱辛在小说中采用貌似无序的结构,其主旨意图是要描述出外情与内情的两个层面的状态。外情是整个世界的混乱,内情是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内心世界的四分五裂。为此,莱辛试图通过多重空间的建构,使形式与内容形成互文,表达她对民主自由、种族隔阂、男女和谐、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思考等。
表现手法
《金色笔记》运用后现代的小说写作技巧,如戏仿、瓶贴、蒙太奇等手法,以此来展示混乱、分裂、迷茫、多重的人物性格。同时,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不确定性,使小说看起来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读者常常游离于现实于虚构之间,造成很大的阅读困难。
社会评价
名家点评
珍·皮克婷对于这部小说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安娜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总是在不停地努力来解决面前意识和外在总是互相拉扯而不是相互妥协的困境。”
网络热议
小说新奇而独特,情节复杂多变,甚至难以归纳,但与现代主义小说所强调的意识流又有质的不同。可以说,本书是小说史上一次关于创作形式的突变,作者勇敢地尝试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让形式突破了既定的范畴,发挥出更大的功能。而书中对于女性、政治的探寻和关注之深刻,也在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意同开山。
诺奖评语
2007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