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显克维支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优美流畅,深受群众欢迎,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

代表作有揭露美国金钱至上和种族歧视的通讯集《旅美书简》(1876),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描写波兰和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入侵,歌颂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的代表作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充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经历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年5月4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

    1871年,显克维支大学毕业。

    1872年起,显克维支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过一些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

    1876年,显克维支到美国旅行,在美国住了将近三年,目睹美国劳工和移民的悲惨生活。回国后,他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一些短篇小说,如《为了面包》、《奥尔索》等。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显克维支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反映了波兰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稍后,显克维支又发表了《胜利者巴尔杰克》等短篇小说。作者在这些作品里描写了波兰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波兰地主的伪善、外国占领者的残暴,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波兰当时的现实生活,揭露了美国“民主”、“自由”的虚伪和对印第安人的残酷迫害,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心声。这些小说不仅题材丰富多彩,而且表现手法优美动人,是一组千古不朽的佳作。

    80年代开始、转入长篇小说创作。一八八三年起,显克维支陆续发表了历史小说《火与剑》、《洪流》、《什洛窦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但也美化了贵族地主阶级。这些小说场面宏伟,人物广多,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显示了作者擅长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才华。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六年,显克维支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通过罗马贵族青年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的爱情故事,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罗马皇帝尼禄的残暴统治和对基督徒的迫害。一九零零年,显克维支发表了充满对异族统治的愤恨和爱国热情的历史长篇小说《十字军骑士》,书写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这部小说在显克维支的创作和整个波兰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1901年开始,他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直到1905年获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显克维奇离开波兰前往瑞士佛维。在那里成立了“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任该会主席。1916年11月15日,显克维奇不幸病逝于佛维。1924年,显克维奇的灵枢运回波兰,安放在华沙老城的圣约翰教堂的地下墓室里。100多年来,显克维奇的作品受到波兰国内外的读者的热烈喜爱,历久不衰。他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才能的历史小说作家。

    作品介绍


    1872年-1876年

    一八七二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开始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一系列讽刺小品和政论文章,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然》,反映当时波兰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苦闷失望的心情。以后,显克维支又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两条路》、《老仆》、《牧歌》等,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1876年-1883年

    一八七六年,显克维支以《波兰报》特派记者身份取道法国赴美国旅行采访。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生活了两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深入到社会各阶层进行了采访并记录成两卷本的《旅美书简》即为这两年的采访通讯集。此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如叙述波兰侨民在美国悲惨生活的《灯塔看守人》和《为了面包》,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奥尔索》和《穿过草原》。此外,还有反映波兰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侵略者压迫波兰人民的《胜利者巴尔泰克》和《家庭教师的回忆》等,为发展波兰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亨利克·显克维支

    一八七九年后,显克维支又曾旅居意大利和法国,直到一八八二年他才返回波兰,为《言论报》撰稿。在此期间,他曾发表剧本《一张纸牌》、《谁之罪》和中篇小说《黄金国》等,但主要是为转向创作历史小说作准备。

    1883年-1888年

    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八年,他陆续出版了反映十七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1888)。《火与剑》反映了十七世纪时波兰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外国干涉,进行粉碎赫梅尔尼茨基为首的哥萨克暴动的战斗。《洪流》描写的是波兰人民同仇敌忾打败瑞典侵略军的英勇精神。《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叙述的是抗击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战争。三部曲气势宏伟,情节曲折,想像丰富,文笔流畅,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显示了作者擅长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才华,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896年-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支又陆续创作了两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900)。《你往何处去》被公认是作者的顶峰之作,它使显克维支获得国际声誉。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仅在英美两地就销售了大约两百万册,获得了罕有的成功。小说通过罗马青年将领维尼裘斯和基督徒少女莉吉亚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罗马帝国暴君尼禄荒淫骄奢的生活、惨无人道的暴政以及对早期基督徒的无情迫害,同时描写了尼禄焚烧罗马直至最后的灭亡。作者试图以早期基督教运动的悲壮斗争来启示人们,人性必将战胜“兽性”,仁爱定能制服暴政,人类的进步理想和坚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后胜利。《十字军骑士》再现了十五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人民抗击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英勇斗争。正当波兰处于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的危难时刻,这部小说的出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进一步激励人民起来抗击外族侵略,恢复波兰的独立。

    除历史小说外,在九十年代他还写过两部描写现实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毫无准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前者刻画了一个生活毫无目的和准则的优柔寡断的波兰“多余人”的形象。后者塑造了一位富于进取精神而又能保持传统的贵族资产者人物。显克维支后期的作品还有长篇历史小说《在光荣的战场上》(1905)。1909年他又以1905年革命为背景,创作长篇现实小说《漩涡》。1910年,他出于对儿童的关心和喜爱,写出了一部少年儿童在非洲中部丛林中历险的长篇小说《在荒原和沙漠中》。

    作品年表

    类别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长篇小说

    火与剑

    Ogniem i mieczem1884

    洪流

    Potop1886

    《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Pan Wołodyjowski1888

    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1896

    《毫无准则》

    Bez dogmatu1891

    《波瓦涅茨基一家》

    Rodzina Połanieckich1895

    十字军骑士

    Krzyżacy1900

    《在光荣的战场上》

    Na polu chwały1905

    《漩涡》

    Wiry1909

    《在荒原和沙漠中》

    W pustyni i w puszczy1910
    中篇小说

    《徒然》

    Na marne1872

    《黄金国》


    1880
    剧本

    《一张纸牌》


    1880

    《谁之罪》


    1880
    通讯录《旅美书简》Listy z podróży do Ameryki1878

    思想评价

    编辑

    亨利克·显克维支亨利克·显克维支

    显克维支对他的同胞们的缺点从来不是视若无睹的,他总是毫不容情地揭发它们,同时还公开表现波兰的敌人们的才能和勇气。他像古代以色列的预言家们一样,常常对他的人民讲出严厉的真话。因此,他在自己的历史场景里谴责波兰人过分要求个人自由,以致常常无谓地消耗了精力,使人们不能为群众利益而牺牲私利。他责备贵族间的争吵,责备他们拒绝服从国家正当的需要。但是显克维支始终是个爱国者,他确实恰如其分地如实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勇气概。他还强调了波兰作为历史上对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基督教世界的堡垒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种高度的客观性最足以证明显克维支的思想和历史观的睿智。作为一个真正的波兰人,他肯定是不赞成卡尔·古斯塔夫入侵波兰的,然而,他却出色地描绘了这位国王的个人勇敢和瑞典军队良好的纪律和组织性。 

    成就影响


    显克维支肯定是第一个承认他受到古老的波兰文学影响的人。这种文学的确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亚当·密茨凯维奇的伟大史诗里所充分表现的诗歌的全部本质,因此他是波兰文学的真正的亚当,是波兰文学的先驱。在波兰文学的天空里,像灿烂的群星那样闪烁发光的名字中,有斯沃瓦茨基,这是个有丰富想像力的人,还有克拉辛斯基。像科热尼奥夫斯基、克拉舍夫斯基和热乌斯基,都曾成功地进行过史诗艺术的创作。但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却使史诗艺术达到了它的高峰,呈现出了最高度的客观性。

    对于考察显克维支的成就的人来说,他的成就显得既巍峨高大又浩瀚广阔,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诗风格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他那种有着强烈的总体效果和带有相对独立性插曲的史诗风格,还由于它那朴素而引人注目的隐喻而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