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柴静,看见真实 

一条简单的牛仔裤,一件朴素的短袖衣,一个朴素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眼神,《看见》封面里的柴静真实朴素,亲切纯真,一如她的文字和性格。              

 我从《看见》里认识她。

         1、一个真实的柴静

   新闻采访的最基本要求是报道本身的真实性,真实的柴静向我们展现了生活中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

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作者采访过程中的人和事,是作者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此书共二十章,二十个新闻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他们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因为真实,因为发自内心的感触,所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让读者深深地感动。

文中举了很多实例,很多都是热门话题新闻——药家鑫案、留守儿童义务教师、农村土地违法征地案、虐猫事件、李阳家暴等,她从开始的新闻人物,层层剥开事件的本源,逐一呈现出事物产生的原因,一环扣一环展开逻辑分析,向我们娓娓道来故事的本来面目。

她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亲,得知了药家鑫从小到大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让人认识到其实事物的发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深入了解当事人所处环境、家庭背景、所受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前因后果,你才会推理及人,得出公正全面的结论。

她书中很多事件和现象,诸如无疾而终的土地违法征地,农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利益纠葛,不是她一个记者能解决得了的,有些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她告诉我们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记者的最大职责就是让人们明白。

2、勤于探索的柴静

柴静有一种精神,一种毅力,一种为了梦想而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信念;因为新闻,因为采访,造就了她有内心的目标,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有不同凡响的见识。许多人也有梦想,只不过到最后仍只是梦想,他们没有行动,更没有坚持。实现梦想,需要付诸行动、需要践行目标、更需要心智心血地辛勤耕耘。

文章中多次描述柴静采访时的场景:“我那时候很勤奋,采访前花很长时间准备。深更半夜编片子编到三四点,然后送到台里。我是临时工,进不了大门,只能请导播到大门口来接带子。我住18楼,回去太晚电梯停了。好不容易爬上去,打来一个电话说有问题又再爬下来……”

2008年做征地节目,作为记者的柴静面对采访题目纳闷了:农民的地卖给开发商就够了,为什么要过一道政府的手?《土地管理法》有没有问题?这个法是从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来的,那宪法有没有问题?带着问题,柴静采访了所有左、中、右三派专家,读了大量资料,才了解到原来当年要让更多人进入城市,要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所以规定“城市建设用地收归国有”,这一句话就给了政府征农民土地的权力。

作为记者,必须把所有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了如指掌,要找到线头抽丝剥茧,把事情真相向观众解开。更重要的,记者拍录的节目要给观众“深入浅出的思想被传递、表达被接受”的效果,更是一种水平的考验、一种智慧的结晶、一种心血的印证。

3、善解人意的柴静

尊重和理解,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困难无比。尊重不是礼貌,理解不是可怜。柴静用善解人意的性格认真对待每一个新闻调查任务:关于戒毒所的强迫戒毒;关于山西这个煤炭大省严重的环境污染,关于焦黄色的天空、恶臭的河流、各种各样的癌症和满布袋都装不下的现金;关于一个1974年,因捡了一张蒋介石的传单,而无卷宗、无判决、无罪名被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关于被鄙视、被抛弃、极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她用了一句话做了善解人意的诠释:“我们最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只有尊重和理解,才能与采访者畅通无阻地沟通思想。要真正做到不卑不亢的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人,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岁月的年轮,在历经了风雨雪霜后方能沉淀出深刻的轨迹,心灵的安宁,在得到了尊重理解后方能彰显出纯净的气息,这是柴静作为记者真实报道新闻的奥秘所在。因为她的善解人意,双城的小杨终于打开了他的内心世界,吐露了埋在心里的秘密;因为她的善解人意,同性恋者被赋予新的定义新的理解和宽容;因为她的善解人意,女杀人犯的故事后面道出了更多的无奈和隐忍;因为她的善解人意,虐猫事件的女主人终于有种说出真相后被理解被释怀的轻松。柴静的善解人意——她令人折服和被人承认的法宝。

4、勇于创新的柴静 


  奥运播报里,我们关注的是哪个国家哪个人哪项比赛获得了金牌,而那些更多没有拿到奖牌的运动员们几乎不被我们知晓和记忆,柴静在她采访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里,专拣那些也是默默奋斗也在努力拼搏的没拿到奖牌的运动员进行采访:伊拉克的短跑运动员达娜,每天坚持在枪林弹雨的巴格达训练,结果伊拉克代表团被宣布取消参赛资格,她哭泣如孩子般于心不甘,那是凝聚了她一生所有希冀和梦想的赛场;三十三岁的高龄体操参赛者丘索维金娜为了给儿子治病,离开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德国参赛;德国举重运动员施泰纳拿到金牌时,手里握着亡妻的照片,是怀念亡妻的无穷信念和力量激发他实现了夺冠的梦想;还有那个每天至少训练两百公里、天热时假肢把腿磨破的香港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还有那个台北跆拳道运动员苏丽文的代表了所有运动员坚强执着的心声:“不管自己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就算脚断也要继续努力,有呼吸,就有希望!”

柴静的出色报道,她的聪颖,她的智慧,更是让我对于柴静这样一位朴实敬业、充满才情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时刻,是柴静主动请缨去到现场了解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事实。她七次与“非典”患者面对面交谈,软磨硬泡才获许一个人进入病区权利,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责任约束自己,用真实回报受众,用真实击败流言。她的勇敢和执着给每一位读者注入养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深刻感触到,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职,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为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回报。

5、坚持正义的的柴静

一个以探求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这本书记录了央视记者柴静在十年记者生涯中的所见,文如其人——朴素、客观、敏锐、善感,字里行间弥散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她身上积淀下来的沉稳厚重与人文关怀。文中,她用她的眼睛带我们去“看见”,看见那些阳光洒不到的角落,看见那些触目惊心的真实,看见那些震撼人心的片刻: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环境污染、公民意识、教育缺憾、家庭暴力……循着她的笔,行走在他人的生活中,我一点点“看见”,一次次不由自主地感慨——同在一片蓝天下,何以人的命运竟会如此不同?一次次不甘心地发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众,需要媒体的正能量引领,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宽容,更需要人人献出一份爱和理解!

书中的许多案例我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但也只是知道,没有追根溯源的了解,没有洞悉根本的思考,也就不会形成认识。如果说关于很多事情,我原来只是了解一点皮毛,那么柴静用她的讲述,原模原样地还原,让我对很多人,很多事,有了触底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不只是认识本身,就像她所说,她只记录,只描述事实,不发表评论和感慨,留给观众和读者自己去体会。

之前自己看待问题,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凡事追究一个对错,看完此书,我学会宽容地对待许多事情,不会一板一眼地探求答案,有些人,有些事,本没有对错之分,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你会快乐很多。

看到了柴静辛苦事业的进程,知道记者的责任巨大,他们的言论导向决定了群体的思维导向,因而新闻媒体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柴静因为她的真实,因为她的以心换心、因为她永不放弃的执着努力,因为她骨子里让人感受到的被关注和被温暖,人们同样回报她以真诚和信任。

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去发现,将完整事件真实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

电视上的柴静,利落短发,声音柔和,神情淡定。对事件的评论和报道,总是显得那么冷静、睿智和沉稳,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她、支持她、热爱她、力挺她。“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的自我介绍,她,就像一根安静地燃烧着的火柴,微弱的光亮,短暂的过程,却照亮了人们的心。            

感谢《看见》,感谢柴静,祝她,也祝福你我,岁月静好,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