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又称《快乐颂》(德语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诗歌来源

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人们说这是一首“思想抒情诗”

原文:

1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姑,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地分割的一切,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接;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合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2
谁有那种极大的造化,
能和一位朋友友好相处,
谁能获得一位温柔的女性,
让他来一同欢呼!
真的——在这世界之上
只要有一位能称为知心!
否则,让他去向隅暗泣
离开我们这个同盟。
合唱 居住在大集体中的众生,
请尊重这共同的感情!
她会把你们向星空率领,
领你们去到冥冥的天庭。
3
一切众生都从自然的
乳房上吮吸欢乐;
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芳踪,
不论何人,不分善恶。
欢乐赐给我们亲吻和葡萄
以及刎颈之交的知己;
连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更不用说上帝面前的天使①。
合唱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
世人啊,你们预告到造物主?
请向星空上界找寻天父!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4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在世界的大钟里面,
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
她使蓓蕾开成鲜花,
她使太阳照耀天空,
望远镜看不到的天体,
她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合唱 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
在人生的旅程上前进,
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
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5
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欢乐对着探求者含笑相迎。
她给他指点殉教者的道路,
领他到美德的险峻的山顶。
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
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
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
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
合唱 万民啊!请勇敢地容忍!
为了更好的世界容忍!
在那边上界的天庭,
伟大的神将酬报我们。
6
我们无法报答神灵;
能和神一样快乐就行。
不要计较贫穷和愁闷,
要和快乐的人一同欢欣。
应该忘记怨恨和复仇,
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
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
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
合唱 把我们的帐簿全部烧光!
和全世界的人进行和解!
弟兄们——在星空的上界,
神担任审判,也像我们这样。
7
欢乐从酒杯中涌了出来;
饮了这金色的葡萄汁液,
吃人的人也变得温柔,
失望的人也添了勇气——
弟兄们,在巡酒的时光,
请你们离开座位,
让酒泡向着天空飞溅:
对善良的神灵②举起酒杯。
合唱 把这杯酒奉献给善良的神灵,
在星空上界的神灵,
星辰的合唱歌颂的神灵,
天使的颂诗赞美的神灵!
8
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气,
对于流泪的无辜者要加以援手,
已经发出的誓言要永远坚守,
要实事求是对待敌人和朋友,
在国王的驾前要保持男子的尊严——
弟兄们,生命财产不足惜——
让有功绩的人戴上花冠,
让欺瞒之徒趋于毁灭!
合唱 我们要巩固这神圣的团体,
凭着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对这盟约要永守忠实,
请对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诗歌注释

本文选自《世界名诗鉴赏金库》(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钱春绮译。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

①诗人认为,世上欢乐的源泉是大自然(天父、 造物主)所赐,任何人(不论善恶)、物(即使蛆虫)以及天使都可以领受。

②这里指欢乐女神


诗歌鉴赏

《欢乐颂》(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仰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莱比锡,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欢乐颂》就是在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以此来歌颂人间欢乐 宣扬博爱理想。


早期创作

这首诗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这种题材源自古希腊诗人品达,很早就被运用于德国诗人的创作中,一直到19世纪著名的颂歌诗人贺德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是克洛普施笃克。此人一改启蒙运动诗歌干瘪说教的风格,写的颂歌热情洋溢,神圣崇高,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歌颂欢乐这个题材的诗,在席勒以前也有人写过。德国的阿那克里翁诗派(也称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写过同名诗《欢乐颂》。但这两首《欢乐颂》不一样:哈格唐歌颂的是现世的快乐,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席勒《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而哈格唐的《欢乐颂》虽也带着严肃的调子歌唱欢乐,但是诗中带有讽刺和针砭。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段落

虽然只有6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括全诗内涵的作用。但从乐章使用诗节的数量看,不到《欢乐颂》全诗的1/3。所以要通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来了解诗人席勒和他的《欢乐颂》远远不够。

再有,对我国读者来说,对《欢乐颂》的了解是通过中文翻译得到的。但译文与原文存在着差距,通过中文译文来理解《欢乐颂》会大打折扣。我国演出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部分通常用的是歌曲翻译家邓易映的中文译文。应该说,与原诗相比,这位翻译家的译文做到了精神上相符。译文基本表达了原诗歌颂欢乐的本意和宣扬人类博爱理想的用意。中文译文流畅自然,这是因为译者将德文翻译成中文时,尽量照顾到译文符合中文韵律所系的四声,努力做到使译文的抑扬顿挫与所配旋律的起伏相一致。问题是,译者着力照顾到译文的可唱性,牺牲了原诗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含义深刻的哲理和比兴。特别是席勒写此诗时那股奔放不羁的劲头,在译文已经难觅踪迹。比如,原文是:“亿万生民,互相拥抱吧!/把这一吻送给全世界!”邓译成:“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


结局

本文无意挑剔邓易映同志译文的瑕疵,她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歌曲翻译家,她译过许多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歌曲,对介绍外国艺术歌曲作出了卓越贡献。根据我自己的感受,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重要的是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的音乐固然受了席勒的激发,但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总体来看,席勒的诗句不过是贝多芬音乐的载体,邓的译文宜于演唱,译文缺点也就无伤大雅。我之所以指出译文上的问题,是想说明:只通过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译文来了解席勒《欢乐颂》是不够的;要全面了解,必须把全文译出来;说得理想一点,最好通过原文。